北京:陆丰正字戏热演 南戏“活化石”结缘申遗
□记念世界文化遗产日 核心提示 我国将迎来第二个“世界文化遗产日”。从广州到北京,从物资文化遗产到非物资文化遗产,这是一个“回到过去”的日子。先民的生活与艺术在这一天重现,并将继续陪伴几代人终老。 在广州,中央电视台将在南越王宫署遗址、南越国水闸遗址与南越王墓博物馆现场直播发掘与摆设情况,将广东第二项冲击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古迹,出现给全球。 同时,广东省有关部门近日初步拟定了88项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经过专家研究审批后,它们将代表广东冲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评选。 在北京,从全国精选出来的珍稀地方剧种汇聚一堂。从6月5日开始,山西蒲剧、江苏苏剧、福建高甲戏和莆仙戏等地方剧种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轮番登场。昨晚,素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广东陆丰“正字戏”登台献唱,在京城票友间掀起一阵热潮。 采访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冯永驱、文物考古专家麦英豪、广东省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明敬,和晋京参演的陆丰市正字戏剧团表演艺术家等人,让他们描写文化遗产日的盛况。 昨晚,广东陆丰市正字戏剧团的《姜维射郭淮》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精彩亮相,婉转古朴的曲调、粗犷雄壮的表演,令到场观看的很多戏曲研究者和爱好者赞叹连连。 “天下第一团”历史两百年 身披甲胃、背插护旗的三国大将姜维腰捆布马,1出场就丢了弓箭、头盔,狼狈不堪,方寸舞台上,在踱步的疾缓、高低之间,表演者将姜维骑马上下坡、跳池塘、逼上悬崖的情形表现得活灵活现……这一连串精彩的武戏表演就是南戏表演中着名的“跑布马”,亲眼见识了南戏传说中的“跑布马”,现场的北方票友大呼过瘾。 “跑布马”可谓正字戏表演中的一项“绝活”,经历数百年的历史,仍遗留着戏剧初生年代的形神。“这副表演的行头重达十几斤,光是那匹近2米高的布马就足足有20斤,演员要背着这条布马在全场跺来跺去:下坡,要委身下蹲、单脚跳跃;上坡,要后脚下蹲、身体后仰……武打中的精彩剧烈凭以静现动的方式表现,是南戏中的保存段子!”姜维的扮演者黄壮营告知。 昨晚晋京演出《姜维射郭淮》的广东陆丰市正字戏剧团,是目前仅存的正字戏专业演出剧团,被称为正字戏“天下第一团”。它的前身为正字戏双喜班,创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至今已有230年历史。 “《姜维射郭淮》是三国戏中的著名武打选白癜风有什么症状段,所用奏乐牌子自成一格,大锣、大鼓、大唢呐配合周密,制造出气势磅礴的古战场气氛,其中的追逐表演、抖靠旗、跑布马、南派武打等表演程式逼真精彩、甚为独特,所以这次进京我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们特别选了这一段。”正字戏表演艺术家彭美英告知。 南戏“活化石”唱活元杂剧 正字戏为南戏1支,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以中州官话多声腔的唱念,风韵古朴、气魄宏大。在漫长的戏剧艺术演化中,正字戏不断吸收昆腔、杂调等诸腔,其唱腔可塑性大、音调高亢,既具南方温婉曼妙之雅韵,又不失北方慷慨激昂之气势,构成了一个多声腔古老稀有剧种。 历史上,正字戏曾终年流行于粤东地区,因其采取中原官话演唱说白,有别于潮州方言而得名。但潮州正字戏在清末已绝传,只有海陆丰一带将这一古老剧种奇妙地保存了下来。日本著名汉学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田仲一成1978年第一次在香港看到陆丰正字戏时就被震动了:“元杂剧的戏文、唱词,没想到还能完全地活生生地演出着。这样的戏剧活化石,不但在中国,就连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一名戏曲专业的研究生告知,正字戏、西秦戏等广东海陆丰特有的古老剧种已成为时下国际汉学研究的重点,“对正字戏唱腔和剧目、表演手法的研究,为复原那些缺少可靠文物证据、文献记载的近古民间社会的结构、伦理道德与生活方式等原貌,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材料”。 结缘申遗后变身为“珍稀” 从艺已48年的彭美英对这次晋京演出中所遭到的各方关注和观众们的热烈反响感触特别深。“演出团第一天到北京,在火车站就看到了主办方的欢迎牌写着‘珍稀艺术――正字戏’,之前都用‘稀缺’两个字……很多地方都让我们感到受重视程度大不相同了。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濒危,但正字戏的生存境况就局限于这一个县,发掘、培养新人,整理、保存资料,改革创新发展剧种的范围几近就靠一个县的气力……所有的生存环境都跟京剧、昆曲、粤剧等有天壤之别。” 正字戏能保存至今实属不容易。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提供的一项数字,中国戏曲剧种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368种到80年代初的317种,再到2005年统计的267种,半个世纪减少了近百种。如罗戏、卷戏、清戏等曾有着广泛影响的声腔、剧种,其演出团体锐减乃至已完全消失。目前,中国戏曲艺术遗产的保护,已然成为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遭到保护的戏曲剧种达92项。 “我们把申报非物资文化遗产作为这个剧种长时间发展下去的希望。”陆丰市正字戏剧团团长陈伟宣布诉。几年前,广东省有关部门曾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情况,对正字戏展开调研。去年6月,正字戏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布为全国首批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愈来愈多的期待正投向正字戏,与正字戏曾有亲缘关系的昆曲成为世遗蜚声海外,作为昆腔派生剧种的正字戏是否是也可以搭上“申遗”的快车? 上世纪5六十年代,《掷钗》、《貂蝉舞旗》、《六郎罪子》、《武松杀嫂》等正字戏的经典传统剧目才被整理出来。“此次从北京返回后,宣扬和演出已不再是重要任务,我们要整理一批濒危剧目,依照老艺人的严格要求排练演出、录成视频,这样后人即使没人教,光看录相就能知道怎样演,正宗的正字戏就可以永久保存下去。”彭美英说。 彭美英还泄漏,整理工程将首先从正字戏的典型代表剧目三国戏开始,“从《桃园结义》起,三国正字戏本身就有一套完全系列,在老艺人还在世的有限时间里,我们要尽快把它们都整理出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emvc.com/zcmbzl/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