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黄褐斑

黄褐斑又称肝斑,是发生于面部的常见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以对称分布于颧部及颊部的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表面光滑,无自觉症状为特征。本病男女均可发生,但以女性多见,尤以妊娠时发病最多,与季节、日晒及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还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属中医“面皰”“面尘”“黧黑斑”等范畴。皮损常对称分布于面部,尤以颧部和前额明显,也可见于眼眶周围、颊部、鼻和口周。损害为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边缘清楚,表面光滑,无炎症及鳞屑,可互相融合成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色素沉着斑。患者多无自觉症状。色素斑可随季节、日晒及内分泌变化等因素稍有变化,但往往经久不退,部分患者分娩后可缓慢消退。

第十一章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常见的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癣。中医称本病为“撮领疮”“顽癣”“牛皮癣”“松皮癣”“纽扣风”“干癣”等。

本病常与神经精神因素有着明显的关系。多数患者伴有头晕、失眠、焦虑不安、烦躁易怒等神经衰弱的症状。一旦神经衰弱症状获得改善,神经性皮炎的症状也有可能好转。最初患者常有阵发性瘙痒,尤以夜间明显。间歇性搔抓,皮肤不断受到刺激而出现成群的粟粒至米粒大小肤色、淡褐色或淡红色,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质略坚硬,密集成群。

皮损表现可有糠秕状薄鳞屑,随着时间的延长,丘疹互为融合,皮损扩大,颜色暗褐。皮肤肥厚,皮脊增高,相互交错,境界清楚,皮纹加深,呈多角形、肥厚、干燥、成苔癣样变,触及坚韧类似皮革。本病好发于干颈后及其两侧、肘部、腘窝、股内侧、小腿、尾骶、腕部及踝部等处,但其他部位亦可累及。

本病多见于青年和成年人,老年人较少,儿童一般不发病。患者常自觉症状为阵发性剧烈瘙痒,尤以夜间为甚,难以入眠,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睡眠和工作。常因搔抓可引起表皮剥脱及血痂。甚至可引起湿疹样皮炎和继发感染。本病慢性病程,常多年不愈,可能与患者不坚持治疗有关。治愈后也易复发。

第十二章脱发

斑秃又名圆形脱发,系突然发生于头发局部的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无自觉症状,发病突然,头发干燥,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成片脱发区,边界清楚,秃区光滑油亮或粗糙,局部微肿或凹陷,痒或不痒,呈斑片状或不规则形,有些患者呈进展性,以致全秃,甚则全身毛发脱落而成普秃。本病相当于中医学“鬼剃头”“油风”等范畴。治宜滋补肝肾,养血祛风,外治以祛风为重,内治以补虚为重。

脂溢性脱发相当于中医所称的发蛀脱发、蛀发癣。本病主要发生于青壮年,初起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皮脂溢出,常伴有脱屑,或头部皮肤瘙痒,继而头发稀疏脱落。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无上述症状而表现为毛发发黄、干枯、脱落。

第十三章脂溢性皮炎

本病发生与皮脂溢出活跃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皮肤病。本病又称脂溢性湿疹。中医根据本病的发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发于面部者称“面游风”,发生于眉间者称“眉风癣”,发于胸腋部者称“纽扣风”等。本病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所致的皮肤继发性炎症。大量增多的皮脂通过原来存在于皮肤上的非致病微生物如痤疮棒状杆菌等作用,而分解出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起炎症。

本病好发于多皮脂、多汗毛及多毛的部位,往往局限或开始于头皮,皮损呈暗红色或黄红色斑状,表面油腻性鳞屑或痂皮。皮损首发于头皮随着病情加重,皮损可扩展至面部、耳后、腋窝、上胸部、肩胛部、脐窝、耻骨部、腹股沟,甚至皮损可扩展到全身。在多皮脂、多毛、多汗毛部位容易发病。以成人与婴幼儿多见。

第十四章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是许多皮肤病共有的一种自觉症状,如仅有皮肤瘙痒而无明显的原发性损害时则称为皮肤瘙痒症。中医称本病为“风瘙痒”“痒风”“爪风疮”等名称。皮肤瘙痒症分为全身性及局限性两种,前者以全身皮肤瘙痒为特征,而后者多发生于身体的某一部位,以肛门、阴囊及女阴部位为多见。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繁多,诸多因素都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冬季皮肤瘙痒症常发生于冬季患者睡前脱衣服时,发生瘙痒,尤其是在股部、胫前、髋部及小腿后部等部位。皮肤常表现为干燥、脱细薄糠样屑及苔癣样变。

第十五章阴部瘙痒

肛门瘙痒常仅局限于肛门及其周围皮肤,但有时可以蔓延至会阴部、女阴或阴囊部位的皮肤。肛门瘙痒自觉难忍,患者经常搔抓,致使肛门皮肤皱襞肥厚,亦可发生辐射状皲裂、浸渍、苔癣样变或湿疹样变等继发性损害。肛门瘙痒症常见于中老年男性,但女性亦可发病。另外患蛲虫病的儿童亦可患肛门瘙痒正。

外阴瘙痒症是外阴各种不同病变而引起的一种症状。中医称本病为“阴痒”“阴门瘙痒”等。外阴瘙痒病常由局部因素而引起,其中念珠菌性阴道炎和滴虫阴道炎及糖尿病是外阴瘙痒最常见的原因,虱子、疥疮亦可导致外阴发痒。慢性外阴营养不良,以奇痒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外阴皮肤变白。常见于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及阴道口,严重者可波及会阴部及肛门。阴唇部常有皮肤变厚及浸渍,色素减退,呈灰白色苔癣样。阴蒂阴道皮肤黏膜可有红肿糜烂,渗出及继发感染。

第十六章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系指皮肤在创伤后,由于大量结缔组织增殖和透明变性而形成的瘢痕过度增长,超出原有损害范围。属中医“黄瓜痈”“肉龟疮”“锯痕证”的范畴。本病常继发于外伤、烧伤、烫伤、注射、种痘或手术后以及脓性损害。好发于胸骨前区,其次为头皮、肩胛部、面或颈部等。皮损开始为一小的、坚硬的粉红色丘疹,渐增大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的为蟹足状,呈不规则地向外周扩展。患者多自觉局部瘙痒、刺痛或自觉减退。

第十七章酒渣鼻

酒渣鼻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部中央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的慢性皮肤病。以颜面中部弥漫性潮红,伴发丘疹、脓疱和水肿的阵发性炎症反应为特点。本病多发生于中年时期,男女均可发病,但以女性多见,也可见于男性青春期。属中医“酒槽鼻”的范畴。

本病好发于面部中央,尤其是鼻部及其两侧和前额中部,常呈对称性分布。损害初为暂时性的阵发性红斑,以后可持续不退,并有浅表的毛细血管扩张。在发展过程中可伴发成批的针头至黄豆大小的水肿性毛囊丘疹和脓疱。严重时,鼻部组织肥大,形成大小不等、高等不平的暗红色柔软的结节,最终导致畸形的鼻赘。皮损常在春季及情绪紧张和疲劳时加重,一般无自觉症状。

酒渣鼻患者除积极治疗外,还必须忌饮酒、少食辛辣食物,多食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心情舒畅。严冬注意鼻部保暖,夏季避免阳光直射鼻部。保持鼻部清洁,以防感染。中医学认为,本病为饮食不节,肺胃蕴热,复感毒邪、上蒸于面部所致,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第十八章肛裂

肛裂是由于大便燥结,排便时用力过度,致使肛门周围皮肤破裂所致。肛裂主要是由于大便干燥,粪便干结,肛门损伤,排便时用力过度,使肛缘皮肤破裂引起。另外,内痔、肛门湿疹、肛门瘙痒、慢性皮炎等也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原因。因外伤或手术等造成肛门瘢痕狭窄,干燥粪便通过肛门时导致皮肤撕裂而成本病。本病常好发于肛门正中前、后方,而男性多见于后部,女性多见于前部。绝大多数为单发,偶尔为多发者。自觉症状是疼痛,尤其是排便时,由于裂口受到粪便的压迫和刺激,立即引起烧灼感或刀割样疼痛,粪便排出后,疼痛暂时性缓解或停止。随后因括约肌痉挛收缩,又感觉到剧烈疼痛,可持续数小时之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emvc.com/zcmbyy/13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