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题下医院
专家介绍张恒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主治:消化系统常见病(如反流性食管炎、各种胃炎、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胆囊炎、阑尾炎等)及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擅长:脾胃病、汗症、失眠、更年期综合征,及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经典病例:初诊:-7-26
赵某某,男,73岁。右小腿溃疡及皮肤瘙痒已10余年。患者于20医院(下肢静脉曲张)行分段结扎及静脉抽剥术。10余年前,右小腿无诱因肿胀,溃疡,逐渐加重,至今未愈。
现症见右小腿中下部有一处溃疡面约为2×1厘米左右,溃疡肉芽不新鲜,有淡黄色分泌物,脓水色黄稀薄,四周皮肤色褐、瘙痒,无灼热感,有脱屑。另左小腿有中度色素沉着,无明显不适。舌淡苔白腻,脉沉弱。
诊断:臁疮(脾虚湿盛证),治宜:健脾益气,祛湿止痒。
金银花30g玄参30g当归30g薏苡仁30g
川牛膝15g黄柏10g苍术15g白花蛇舌草30g
紫花地丁15g丹参30g苦参10g白鲜皮10g
蛇蜕10g全蝎10g地龙10g茯苓20g白术15g
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外治:上好黑木耳泡发后烘干、研末,与白砂糖以1:1混合,加温水调成糊状,敷在溃疡处,每日一次。
二诊,溃疡处分泌物、脓水较上次明显减少,局部皮肤瘙痒甚,周围有散在红疹(为患者搔抓导致),脱屑减少。
舌淡苔薄,有齿痕,脉滑。
上方去茯苓、全蝎,加鸡血藤30g、赤芍15g、黄芪30g、何首乌15g、刺蒺藜10g、瓜蒌30g。外治同前。
三诊,溃疡处分泌物减少明显,面积减小,约为1×1
厘米左右。局部皮肤瘙痒稍减轻,皮肤光滑无脱屑。
二诊方加防己10g、萆薢10g、地肤子10g、益母草30g。外治同前。
按:根据患者年龄、症状、季节等因素,四诊合参诊断为臁疮(脾虚湿盛证),选用四妙勇安汤、合四妙丸加减,配合外治法。四妙勇安汤出自《验方新编》,主治脱骨疽。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为君药;当归活血化瘀以濡养四肢;玄参泻火解毒,养阴散结。四妙丸原载于《丹溪心法》,为中医治疗湿热的常用方剂。方中苍术燥湿健脾;黄柏清热燥湿;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薏苡仁祛湿热,利筋络,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之功。加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苦参、白鲜皮止痒;蛇蜕、全蝎、地龙通经活络;茯苓、白术增强健脾祛湿之功。诸药合用,健脾益气,祛湿止痒。
外治法则出自《医林改错》,书中道:“木耳散,治溃烂诸疮,效不可言。不可轻视此方。木耳一两焙干研末,白沙糖一两和均以温水浸如糊,敷之缚之”。因白糖具有高渗脱水作用,可致细菌死亡,木耳吸水作用强,使疮面分泌物迅速减少,疗效甚好。患者内服中药,外敷木耳散,内外合用,故能效佳。
臁疮是发生在小腿胫骨(臁骨)下部内外侧的慢性皮肤溃疡,生于内侧为内臁疮,生于外侧称外臁疮。臁疮病名首见于宋代《疮疡经验全书》谓:“里外臁疮,三里之旁,阴交之侧生之者,因肾经寒气攻于下焦,内因风邪所致,外有冷气之所搏,或因撞伤所致,渐然溃烂,脓水不干……盖因湿热风毒相搏而致然也”。明代《证治准绳·疡医》云:“或问足内外臁生疮,连年不已,……为裙风,裤口疮,即臁疮也”。故臁疮也被称为裤口疮、裙边疮。又因患病后久不愈合,愈后每易复发,称老烂腿。臁疮与现代医学的郁血性溃疡或静脉性溃疡症状相似,为最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
历代医家对臁疮病机各抒己见。《疡科心得集》提出:“臁疮者,生于两臁,初起发肿,久而腐烂或浸淫瘙痒,破而脓水淋漓,乃风热湿毒相聚而成,或因饮食起居亏损肝肾,阴火下流外邪相搏而致,外臁属三阳经易治,内臁属三阴经兼血分虚热难治”。《证治准绳》:“此由湿热下注,淤血凝滞于经络,以致肌肉紫黑,痒痛不时”。《疡医大全》则指出本病皆由肾脏虚寒,风邪毒气外攻而成。
综上,该病以淤虚为本,腐烂为标。久病正虚,气血淤滞,营卫不畅,肌肤失养,复染邪毒,湿邪重着,郁久化热,湿热下注,积聚不散,熏蒸肌肤,而成溃疡,且久病必穷及肾,精血不足,毒滞难化,可导致癌变。
西医学认为由下肢静脉血液倒流性疾病以及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导致瓣膜损害后均出现下肢静脉高压,继而使皮下毛细血管周围的纤维蛋白沉积形成氧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弥散屏障是静脉性溃疡的主要病理基础;同时血液纤溶活性降低使得清除纤维蛋白的能力减退,在二者共同作用下,皮肤营养状况不断恶化,最终形成溃疡。
臁疮发于小腿下1/3部的内侧或外侧,局部破溃、有渗出及分泌物,可伴有臭味,溃疡中心凹陷,肉芽水肿、苍白,边缘隆起,周围皮肤光薄暗红、汗毛稀疏、色素沉着、肿胀,亦可见湿疹。
根据臁疮的病因病机可将其分为3个证型,分别为湿热下注证、脾虚湿盛证及气血俱虚证。湿热下注证见疮面色暗,脓水浸淫,秽臭难闻,四周漫肿灼热,伴有湿疹,痛痒时作,甚有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数。治宜清热渗湿,疏风解毒,方用萆薢渗湿汤等加减。脾虚湿盛证为病程日久,疮面色暗,局部肉芽水肿,黄水浸淫,无明显臭味,患肢浮肿,朝宽暮肿,体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沉弱,治疗以升发脾阳为主,佐以利湿,方用补中益气汤等。
气血俱虚证见溃烂经年,腐肉已脱,起白色厚边,疮面肉色苍白、色淡,光亮如镜面,或见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舌质淡嫩,脉细弱。治以补益气血,生肌长肉,可选用八珍益母加黄芪或其他相关方剂。而外治法则根据所处阶段不同而选用不同剂型外用。早期(湿热炽盛期)外用三黄汤,中期(毒邪未尽,正气已虚期)外用生肌玉红膏,后期(邪尽正复期)外用橡皮生肌膏。另外中医外治法还有注射疗法、磁穴疗法和熏洗法。而西医最常采用的则是手术治疗。
本周六(8月22日),医院医院名中医张恒(医学博士、主任医生、教授)来我院坐诊。有需求的患者可提前预约,名额有限,约完为止!
预约电话
赵主任:
徐医生:
外科
妇科
口腔科
体检科
检验科
药剂科
康复科
放射科
脾胃科
内镜室
肿瘤科
远程会诊
推荐阅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emvc.com/zcmbyy/13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