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是“国际罕见病日”。据相关统计,目前世界上已经确认的罕见病超过种,全球预计有3亿名罕见病患者,80%为遗传疾病,普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罕见病中,神经系统疾病几乎占了一半,其中三分之二是神经遗传病,一半以上在儿童期起病。”浙江大医院副院长、神经病学研究中心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吴志英教授介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罕见病的检出率越来越高,浙医二院五病区去年一年收治了近名罕见病患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她说。难确诊的8年她流产5次四肢发抖皮肤越来越黑36岁的陈女士(化名)最近来到浙医二院进行排铜治疗,这是她第四次来治疗了,一年多以前,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得的居然是发病率万分之一的罕见病“肝豆状核变性”,还误诊了整整8年。陈女士,福建人,大概是10年前,当时25岁的她右手开始出现颤抖,“有医生说我是帕金森,是神经衰弱等其他神经方面的疾病,给我配了一些精神方面的药,但吃了都不见好转。”陈女士说,八医院,不断地看诊、吃药,花了八九万块钱,但都没有一个医生能告诉她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后来,她结婚生子,每每怀孕都保不住,经过五次流产后,六年前,她终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但之后,她自己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原本白皙的皮肤也变得越来越黑,从单手的发抖延续到了全身,胃口也越来越差,四肢没有力气,想抱一下儿子都做不到。除此之外,她还变得口齿不清,经常流口水,工作、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年下半年,她终于在浙医二院被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医生告诉她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亚洲发病率仅万分之一。基因检测还发现,陈女士的儿子、妹妹也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但不会像她一样发病。“需要终身住院吗?”一听自己得了罕见病,陈女士情绪特别低落,还有了轻生的念头。“当时就觉得自己是一个累赘,能想到的方法都试了,也看了中医,吃了中药,都没有效果,身体很差,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好在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没有放弃。”陈女士说,吴教授的一番话更是给了自己很大的自信。“这个病可以治疗,像你这样的情况半年就能恢复得非常好……”在治疗的同时,吴教授还给陈女士吃了一颗“定心丸”。陈女士(化名)目前手脚抖动的情况有了很大好转及时诊断、有效干预症状可获得有效遏制像陈女士这样的罕见病患者,在浙医二院并不“罕见”。这个病的发病年龄很广,医院接收的患者最小只有1岁半,年龄最大的67岁。“之前有一个来自嘉兴的小男孩,3岁时做了个小手术,就突然下不了地。手术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那到底是怎么了?家长带他全国各地跑了五六个省、20医院,都找不到病因。”吴教授说,孩子7岁时遇到了她,初步诊断就是肝豆状核变性导致的骨关节病变,通过定期排铜治疗,如今,这个男孩个子很高,自己走路上学都没有问题了。吴教授说,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病,其致病基因为ATP7B,当这个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患者出现排铜功能障碍,无法将吸收进来的铜从身体里排出去,久而久之,铜就会沉积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当铜沉积在肝脏里,会出现肝硬化、肝肿大;铜沉积在大脑里,会出现手脚抖动、口齿不清、行走姿势异常,甚至精神行为异常。”“罕见病发病率低,社会认知度低,甚至很多医生也并不了解,因此很容易被误诊。”吴教授强调,尽管肝豆状核变性是遗传病,但若患者及时诊断和有效干预治疗,其临床症状可获得有效遏制,并维持正常生活质量。而且,目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排铜药物——青霉胺已被纳入医保药物。吴教授说,如果患者尽早进行基因检查,早期发现问题,严格低铜饮食,一个月仅需花费多元的药费,就能让患儿像正常小孩一样了。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让罕见病不再“罕见”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宣布,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浙医二院作医院,入选第一批医院。“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对罕见病患者进行相对集中诊疗和双向转诊,提高了我国罕见病综合诊疗能力。一方面,患者能知道哪些是可以医院,发现问题少跑冤枉路,有效诊疗;另一方面,能让更多医生认识这些罕见病,知道如何诊断、如何治疗,以及确诊后可以往哪转诊等等,大大缩短诊疗的效率与时间。”吴志英说。2月27日,国内首部《罕见病诊疗指南(年版)》发布,指南涵盖了国家罕见病目录中的种罕见病。自此,国内罕见病有了规范化的临床诊疗指南,也能帮助更多医生和患者家属早期发现罕见病。“如果有家族病史,孩子生长发育和别的孩子不同,或者孩子的一些检查和别的孩子不同,一定要留心这些可能是罕见病的提示,尽早到医院诊治,少走弯路。”吴志英介绍,做好婚检、孕检和新生儿筛查很重要。来源:都市快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emvc.com/zcmbjc/177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