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稳定的固有特质。体质辨识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从而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根据《中医体质分类判断标准》,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可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认识其中的五种体质,并了解不同体质的人该服用哪些不同的中药。
1
平和体质
平和体质是最稳定的、最健康的体质。一般产生的原因是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平和体质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脏腑功能状态强健壮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中医体质养生状态。平和质所占人群比例,约为32.75%,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平和体质的人越少。
1.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2.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阔,嗅觉、味觉正常,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食欲良好,大小便正常。
?平和质宜寒温适中,不宜过于偏食寒性或热性的食物,可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进行饮食调养。春宜升补,夏宜清补,秋宜食用濡润滋补之品,冬宜补温。2
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和阳虚体质比较相近,从性质上来说,属于虚性体质。阳虚体质以热量不够,阳气虚,缺乏温煦,畏寒怕冷为主。气虚体质也有阳虚体质的这些倾向,但它最主要是反映在脏腑功能的低下。气虚体质的人相对五脏来说,肺脏功能和脾脏功能弱。
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1.形体特征:肌肉不健壮;
2.常见表现:容易呼吸短促,接不上气;喜欢安静,不喜欢说话,说话声音低弱,容易感冒,常出虚汗,经常感到疲乏无力;气短懒言,精神不振,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外貌可见面色萎黄或淡白、易出汗、舌淡胖嫩、舌边有齿痕、步态缓慢,会有头晕、健忘、自汗、乏力、便溏、腹胀、食欲减退、心悸、嗜睡、气短、胸闷、下肢水肿、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睡时流涎、目露白睛、出血不易止等症状特点。
?气虚体质宜吃健脾益气作用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人参,可做成药膳、药粥服用。
3
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是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易出现体内阳气不足、阳虚生里寒的表现,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气息微弱,体倦嗜卧,畏寒肢冷,全身无力或有肢体浮肿,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淡白,脉沉微无力。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1.形体特征:肌肉不健壮;
2.常见表现:总是手脚发凉,胃脘部总是伯冷,衣服比别人穿得多,耐受不了冬天的寒冷,夏天耐受不了空调房间的冷气,喜欢安静,吃(喝)凉的东西总会感到不舒服,容易大便稀溏,小便颜色清,量多。
?阳虚体质宜多食补脾肾阳气为主的中药,如人参、当归、甘草、茴香、桂皮等。
4
阴虚体质
1.形体特征:体形瘦长;
2.常见表现:两颧潮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心烦易怒,经常感觉身体、脸上发热耐受不了夏天的暑热,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口干,头发、皮肤干枯,舌干红、少苔,甚至光滑无苔,常感到眼睛干涩,经常口干咽燥,容易失眠,经常大便干结,忧思过度、房事不节、久病之后而发病。
?酸甘可化阴,甘寒可清热。阴虚体质宜多食甘梁滋润之品,中药中可食用枸杞子、百合、黄芪、玉竹、沙参、甘草等,做成药膳、药粥、药茶服用。
5
血瘀体质
血瘀体质是指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易出现体内血液运行不畅或内出血不能消散而成瘀血内阻的体质,常表现面色晦黯,皮肤粗糙呈褐色,色素沉着,或有紫斑,口唇黯淡,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细涩。
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1.形体特征:瘦人居多;
2.常见表现:皮肤常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紫瘀斑(皮下出血),皮肤常干燥、粗糙,常常出现疼痛,面色晦暗或有色素沉着、黄褐色斑块,眼眶经常黯黑,眼睛经常有红丝(充血),刷牙时牙龈容易出血;
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或血液循环受阻可导致多种不适症状,血瘀体质常表现为面色晦暗、黑眼圈、皮肤干燥、脱屑、有暗斑,指甲干枯脱屑,头发干燥、分叉、打结,影响女性美容。
?血瘀体质宜食活血化瘀之品,不宜食收涩、寒凉、冰冻的食物。可用中药来调理,如益母草、三七片、红花、丹参等。同样可做成药膳、药粥、药茶服用。
今天一共认识了常见的五种中医体质,并了解了针对不同的体质应该服用不同的中药来调理。明天我们将继续认识剩余的四种中医体质,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emvc.com/zcmbjc/13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