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虽然治疗手段不断发展,但预防和早期发现仍是降低致死率最有效的方法。皮肤镜是一种非侵袭性检测技术,通过使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皮肤结构可视化,可提高黑色素瘤诊断准确性,已被多个皮肤肿瘤筛查指南推荐应用。既往,众多研究表明皮肤镜在黑色素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在年的JAMADermatology杂志上,NatalieM.Williams等发表了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1],评估皮肤镜用于黑色素瘤诊断的准确性,本文医院皮肤科粟娟副教授进行深入解读,以期为皮肤科医生临床中应用皮肤镜筛查和诊断黑色素瘤提供参考方向。
专家简介粟娟
医院皮肤科副主任
副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光动力治疗分会委员
湖南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
发表(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
获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
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
年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国家级
年CDA中国皮肤科中青年优秀医师
门诊时间:周一、周二、周四、周五的每日上午
皮肤镜结构与黑色素瘤诊断密切相关
不同模式重要等级亦存差异
研究背景
皮肤镜检查可以提升黑色素瘤诊断的准确性,然而针对每一种镜下结构的准确性还没有被系统性地评估过。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黑色素瘤皮肤镜下结构的准确性。
数据来源
分析检索了自年7月以来,在OvidMedline、Embase、CochraneCENTRAL、Scopus和WebofScience等数据库内的文献。
文献筛选
本研究纳入对比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素瘤皮肤镜下结构的文献,其中病例数小于3人的研究、用英语或西班牙语之外语言的研究、没有报告每一种病损类型的皮肤镜结构的研究、只分析了指甲/黏膜/肢端/面部/转移性黑色素瘤/慢性日光损伤型黑色素瘤的研究被排除。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计纳入分析的40项研究中,包括例皮肤病变和例黑色素瘤,评估结果表明,亮白色结构(shinywhitestructures)[比值比(OR):6.7;95%CI:2.5-17.9]、伪足(pseudopods)(OR:6.7;95%CI:2.7-16.1)、不规则色素沉着(irregularpigmentation)(OR:6.4;95%CI:2.0-20.5)、蓝白结构(blue-whiteveil)(OR:6.3;95%CI:3.7-10.7)和胡椒粉样结构(peppering)(OR:6.3;95%CI:2.4-16.1)等具有较高OR值;伪足(97.3%;95%CI:94.3%-98.7%)、亮白色结构(93.6%;95%CI:85.6%-97.3%)、胡椒粉样结构(93.4%;95%CI:81.9%-97.8%)和条纹(streaks)(92.1%;95%CI:88.4%-94.7%)等具有较高特异性;不规则色素沉着(62.3%;95%CI:31.2%-85.8%)、蓝白结构(60.6%;95%CI:46.7%-72.9%),非典型网状结构(56.8%;95%CI:43.6%-69.2%)和多组分混合结构(multi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emvc.com/zcmbyy/15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