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酊 http://pf.39.net/bdfyy/bdfzd/140224/4342795.html

《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是国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一部神话小说,以该小说为题材的影视、动漫、游戏作品大量涌现,成为高影响力文化符号,超级文旅IP。《西游记》之花果山究竟在哪里尚无定论。江苏连云港、福建顺昌、山西娄烦、湖北随州等多处均曾公开宣称花果山为其域内之山。

花果山是一处高价值、永久性的文化旅游资源。山高仅数百米的江苏连云港云台山为目前认可度最高的“花果山”,此观点于民国时期由大学者董作宾首次提出,依据并不充分。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国家主席认同该观点进而使得该处获得社会较广泛认同。年连云港市旅游业收入为亿,主要由“花果山风景区”拉动创造;因海外华人并不认同连云港云台山,该亿旅游产值主要由国内游客创造。若花果山确址为海丰莲花山,因华南民众及海外华人有浓烈的齐天大圣崇拜,兼以莲花山南下有著名的红海湾海洋旅游资源,所以其所带来的收益将远远大于亿,完全可以实现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并成为国内外令人瞩目的超大型风景旅游区。

另据《西游记》文化产业行业内保守估计,《西游记》文化产业及衍生品的市场规模将高达万亿,若海丰莲花山确址为花果山,则海丰莲花山可在《西游记》文化产业领域中占据最显著位置并带来相关衍生品的开发,成为全球最大的《西游记》文化产业基地。

海外华人群体的齐天大圣崇拜很浓烈,台湾有万以上的大圣信众,数百座齐天大圣庙宇,美国休斯敦潮州会馆内拜祭的是齐天大圣佛祖像,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澳门均有大圣庙宇及广泛的华人信众,每年在当地都有很热烈的拜祭活动。台湾工党主席、台湾客家党主席及东南亚各华人社团领袖多次率团来福建顺昌拜祭齐天大圣庙;由此,花果山不仅仅是高价值文化旅游资源还是一个高价值统战资源。

多有学者研究《西游记》花果山的归属地从吴承恩入手,实际上,吴承恩是胡适与鲁迅的个人观点,依据严重不足。现行《西游记》之母版于年于今南京金陵世德堂刊行,其封面作者一栏为“华阳洞天主人校”,后又有学者于各处及海外寻出“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及杨致和所著之简版,上世纪甚至有出版社重出版《西游记》时,在封面作者一栏写下“佚名”。由此,由明代文人吴承恩入手寻找花果山线索是不可取的。从书内大量佛教、道教思想及事迹、用语来看,《西游记》原创者的佛教、道教造诣很高;《西游记》原创者究竟是谁,目前为止还是个谜。

笔者依原著地理信息对此课题进行了研究,由原文中抽取出花果山的地理信息加以汇总,发现岭南珠江口以东沿岸各大山均有很高的地理吻合度,花果山的标志性特征为山内的水帘洞,文中该洞在一较大瀑布源头的石崖上,洞口较小,洞内巨大,洞内并有地下河与海洋连通;笔者近十年先后对东莞黄旗山、东莞水濂山、东莞大岭山、东莞银瓶山、博罗罗浮山、龙门南昆山等大山进行了极其艰苦细致的勘察,尤其是罗浮山,笔者先后33次组织探险队进山探险,沿山内各瀑布溯源,以上均未发现书中所述水帘洞。

笔者现将考察目标转为罗浮山以东百余公里外的海丰县莲花山,希望在山内能够发现水帘洞;资料显示莲花山米处曾经有长有海洋生物的咸水天池。由此,内部与海洋连通的水帘洞出现在该山的可能性非常大。

或受影视剧影响,大众对花果山的认知多为其为一座普通的山,山上多猴。实际上,《西游记》开篇第一回即浓墨重彩描绘此山,称此山为“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为海边一气势磅礴、生物种群繁盛之大山。

第一回原文: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真个好山!有词赋为证。赋曰: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以下为考证图文,供分析研判及勘误。

小说的前三回已大体给出了花果山的地理信息与特征。

1、小说第一回,对花果山的描述诗句里有“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植被四季长春是岭南的气候特征;孙悟空离开花果山去寻找老师学艺时,猴子们摘来了水果为他送行,水果里有龙眼、荔枝,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岭南气息,并回想起苏东坡被贬岭南时所作不朽诗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原文:“鲜龙眼,肉甜皮薄;火荔枝,核小囊红;林檎碧实连枝献”。

2、《西游记》开篇第一回对花果山的描述中有诗曰"势镇汪洋,威宁瑶海"、"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诗句表明花果山为一座滨海高山,山的附近既有海也有江。莲花山山体高大陡峭,由多座千米高山环绕组成,主峰海拔米,雄踞海岸,多条河流源出该山,与诗句吻合,这几句诗句可以排除山西娄烦等所有内陆省份城市。

原文: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真个好山!有词赋为证,赋曰: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原文: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呼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但见那: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小说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中对花果山的描述有“朝出云封山顶,暮观日挂林间。流水潺潺鸣玉珮,涧泉滴滴奏瑶琴。山前有崖峰峭壁,山后有花木穠华。”。“山前有崖峰峭壁,山后有花木穠华”这一句与莲花山自然风貌吻合,莲花山山前有大的悬崖峭壁,山后则是茂密的原始森林。

3、按书中内容,花果山在东海(东洋大海)边,为一座滨海的大山。第一回言:“东海之处耸崇巅”。稍加留意可发现在小说的诗句里,东海是东洋大海的简称,书内并同时出现了西洋大海、南洋大海并分别在各回中简写为西海、南海,而且各海是连通在一起的。一般认为东海是现在华东对开海面,如果这样的话,则西洋大海(西海)并不存在。学界定义青海湖为西洋大海(西海)是缺乏依据的。翻阅古籍可以看到东洋大海是以雷州半岛-文莱为分界线,分界线以东洋面为东洋大海,以西为西洋大海;相关的古籍如《南海志》、《岛夷志略》、《东西洋考》、《星槎胜览》、《殊域周谘录》等;明代的《东西洋考》中,西洋列国为今之广西、越南、柬埔寨等地,东洋列国为澎湖、菲律宾等岛国,广东是当时的国家版图,所以未被其列为列国;并很明确地记载东、西洋以文莱为分界点,于是各列国及华南地区所包涵的洋面即为东洋与西洋,雷州半岛至文莱则为两个海域的分界线。罗浮山的传说中,罗浮山中的浮山由东海漂浮而来,清代羊城八景之一为东海鱼珠,该景指的是珠江口上的一块礁石,可看出明代古籍中的东海指的是广东省的海域。东海(东洋大海)指的是广东省的海域是研究该课题的突破口与关键点。

第一回原文:

忽行至西洋大海。

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

第三回原文:分开水路,径入东洋海底。

第十四回原文:却说那悟空别了师父,一筋斗云,径转东洋大海。

第二十六回原文:好猴王,急纵筋斗云,别了五庄观,径上东洋大海。

第二十七回原文: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

第二十八回原文:却说那大圣虽被唐僧逐赶,然犹思念,感叹不已,早望见东洋大海,那行者将身一纵,跳过了东洋大海,早至花果山。

第五十七回原文:

好大圣,拨回筋斗,那消一个时辰,早至南洋大海。

沙僧一驾云离了东海,行经一昼夜,到了南海。

水通西北海,浪合正东洋。四海相连同地脉,仙方洲岛各仙宫。

下图为笔者得出的古籍内东洋大海、西洋大海、南洋大海简图。

4、研究孙悟空的行踪可以看出花果山西北向渡海是陆地,第一回中,孙悟空划着木筏西北向离岛登岸去寻找老师学艺。孙悟空使用竹篙,说明花果山岛与陆地之间的海是竹篙可见底的浅滩,古代的海平面比现在略高,广州附近亦有海侵遗迹存在,古时候的珠三角地区是大面积的海洋浅滩,后来沧海桑田,海平面下降,浅滩变成了稻海蕉林。这一点,海边的莲花山吻合,海拔较高的福建顺昌并不吻合,因此可以排除福建顺昌。这里同时不排除原创者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比如,神话传说中,莲花山以西百余公里外的博罗罗浮山是在尧时期由蓬莱的浮山浮海而来与原有的罗山合体而成,可看出,神话体系中,海平面比目前的海平面高出一些。

原文:果独自登筏,尽力撑开,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趁天风,来渡南赡部洲地界。也是他运至时来,自登木筏之后,连日东南风紧,将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赡部洲地界。

5、小说的第三回里,孙悟空学成回岛后,飞去东面里外的城市里取得大量兵器给山里的猴子们。这一点说明花果山以东隔水里外是大山,莲花山东面里外是惠来县一带,与小说吻合,连云港云台山与这条不吻合。这一点可以完全排除包括江苏连云港在内的所有华东沿海地区。而且按照这一条,莲花山再以东各大山均不吻合,以北各大山则距海过远亦不吻合。

原文:四猴道:“我们这山,向东去有二百里水面,那厢乃傲来国界。那国界中有一王位,满城中军民无数,必有金银铜铁等匠作”。

6、第二回中,孙悟空向北飞去一大山里剿灭混世魔王。莲花山北面是大片的群山,能与之吻合。

原文:告上大王,那厮自称混世魔王,住居在直北下。

7、水帘洞是花果山的标识性特征,猴子们顺着泉水到了水帘洞;按小说内容,水帘洞的特征是洞口朝北、洞口很小,仅容猴子们钻进去,洞内流出的泉水遮蔽住了洞口,洞内很大,洞内可能有座铁桥,洞内并有地下河与海连通。笔者近十年利用业余时间于东莞附近各大山内努力寻找水帘洞,在密林深谷中排查各处瀑布与山洞。

4年8月9日,《汕尾日报》报导,于莲花山主峰与银瓶山之间米高程处有天池,又名旱池,原是咸水湖,东西各有一个,东池约平方米,西池约平方米,水深一米,池周围生长着本是海洋植物的红树林,池土壤中埋有不少古代的蚝壳和蟹化石。莲花山导游词中亦提及主峰南坡与第二层峰峦过度处有面积百余亩的凹地,其中生长着一种学名为“秋茄”的红树林物种,与2米多高的海草,成为国内罕见的高山湿地,在这里曾挖掘出海洋生物蚝壳的化石。《汕尾日报》对此现象的解释是七千万年前造山运动使得莲花山由海中隆升起并将海水带上山,此解释显得牵强与不合逻辑,带上山的海水会很快由山上流走、雨水冲刷走或渗入山体中流失,该处咸水湖若要保持盐分则需要不断地有咸水注入;笔者的初步判断是天池附近可能存在与海洋连通的孔道,莲花山南下十公里是著名的红海湾,天文大潮或台风在红海湾内产生巨大压力将海水由孔道压入莲花山上,(此段删除,改为莲花山内有深井洞)。

清代《海丰县志》中记载莲花山上有天池,但未加以描述。

海丰民间故事中,莲花山中有一山洞叫龙华洞,该洞有地下河与山下的大东门溪谷连通。

莲花山东侧龙须胜景景区内有一条大型瀑布,瀑布中有一长30米的天然山洞,洞内面积大约50平方米,名为仙人洞,传说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采药后在此休息,这一点可以看出莲花山山体地质结构会产生天然山洞,在山内其它地方则可能存在较大的洞窟。

以上山内现有现象,判断山内很大概率存在与海洋连通的大型山洞。

若在莲花山内找到这个小说中描绘的水帘洞,则莲花山可以毫无争议地确认为花果山。

第一回原文:

一脉白虹起,千浔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蔽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

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第三回原文:

四猴道:“我们这铁板桥下,水通东海龙宫界”。

好猴王,跳至桥头,使一个闭水法,捻着诀,扑的钻入波中,分开水路,径入东洋海底。

猴王急整衣冠,门外迎接。金星径入当中,面南立定道:“我是西方太白金星,奉玉帝招安圣旨下界,请你上天,拜受仙箓。

第四回原文:金星趋步向前,径入洞内,面南立着。

第五十八回原文:

原来他水帘洞本是一股瀑布飞泉,遮挂洞门,远看似一条白布帘儿,近看乃是一股水脉,故曰水帘洞。

沙僧道:“那妖精见我使宝杖打他假沙僧,他就乱围上来要拿,是我顾性命走了。及告菩萨,与行者复至洞口,他两个打在空中,是我去掀翻他的石凳,打散他的小妖,只见一股瀑布泉水流,竟不知洞门开在何处,寻不着行李,所以空手回复师命也。”八戒道:“你原来不晓得。我前年请他去时,先在洞门外相见,后被我说泛了他,他就跳下,去洞里换衣来时,我看见他将身往水里一钻,那一股瀑布水流,就是洞门”。

8、钱钟书的著作了记载了华南地区非常浓烈的孙悟空崇拜。休斯敦潮州会馆内拜祭的是齐天大圣佛祖像,在东莞市多处庙宇内供奉孙悟空。如东莞大岭山观音寺、马山庙、水濂山古庙、神仙水庙均供奉有孙悟空像,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日,成千上万珠三角地区乡民会带了香火、贡品来这些寺庙前祭拜斗战胜佛诞。近年海丰县档案馆出版了《海陆丰正字戏传承手抄提纲本研究·西游记》;广东民间扶乩活动亦多见齐天大圣附体现象。以上说明广东地区有齐天大圣文化渊源。

9、按《西游记》,花果山所在之国为傲来国,傲来可推测为鳌来之谐音,珠江口古时称为鳌洋,东莞市有金鳌像与金鳌塔。罗浮山有“女娲煮石”的传说;东莞市的民间故事传说中,女娲在罗浮山下的东莞石排炼石82块,用了其中的81块去补天,还有一块不知所踪;还有珠江口龙穴岛的龙王用定海神针在虎门降服大小两只老虎的传说。这些旁证了广东地区与神话体系有紧密的联系。

10、小说的对白词中大量出现了“哩”字,如第2回:祖师道:“不知你学那一门哩?”。“哩”字是潮汕口语中常出现的一个词汇,海丰莲花山为潮汕地区,二者或有一定的联系。

11、《西游记》中有大量道教属于与道教人物,并多处体现丹道思想,白玉蟾为道教南宗五祖,源于罗浮山金丹世系,其曾长期在莲花山内采药隐居,二者或有一定的联系。

以上分析可见广东海丰莲花山各项特征与《西游记》之花果山吻合度非常大;若能在山内将水帘洞找出,则该山当为花果山之唯一原型,斗战胜佛之故乡。

笔者远在莲花山百余公里外的东莞,较难频繁前往莲花山内勘察,希望海丰县当地登山爱好者、文化爱好者能组织进山;勘察首选天池附近,仔细观察其附近岩壁有无泉流涌出以及出现山洞洞口;后再逐条瀑布溯源。海丰在历史上曾有多次地震,该洞口外部结构亦可能发生改变或者人为进行了封堵,这都需要勘察者详加留意;若洞口被封堵,则泉水将从洞之上部渗涌而出;洞内亦可能藏有神奇物品未为可知。

总之,莲花山若确址为花果山(十洲祖脉、三岛来龙),将极大跃升城市知名度,极大活跃文旅产业,并为岭南文化、古代历史地理带来全新的认知;水帘洞的发现者也必将名垂青史、光耀门庭!

附:

水帘洞外部特征:洞天深处、泉水源头、洞口朝北。

摘:

莲花山位于海丰与惠东的交界处,十余座海拔千米的山峰排成环状,簇拥着主峰莲花山,层层叠翠,犹如绽开之莲花,主峰海拔.3米,是粤东沿海第一高峰,方圆0多公顷。莲花山主峰高耸,云雾缭绕,旁有银屏山,形成山峦连绵,峡谷陡峻,飞瀑泻潭,松林葱翠,有"雄"、"奇"、"秀"、"幽"特色。

三十三探罗浮,桃子园山洞

珠江水系先秦史浅析

潮汕源流新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emvc.com/zcmbyy/149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