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肝病的一个重要表现,具体的表现为:视网膜、皮肤发黄。多在肝病患者和新生儿中看到。肝病患者黄疸现象的原因是肝脏受伤后代谢速度和能力下降,胆红素平时从肝脏代谢,肝脏病变后不能及时代谢胆红素,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升高,导致身体上出现黄疸现象。黄疸是胆红素升高所致黄疸,顾名思义就是全身发黄的表现,是一种由于血液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液中胆红素浓度不超过17.1μmol/l,当血液的胆红素浓度超过17.1μmol/l时,我们就称之为黄疸,但是,在胆红素浓度低于17.1~34.2μmol/l时,皮肤黏膜及巩膜的黄染不明显,这种情况称之为“隐性黄疸”。当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可以观察到皮肤巩膜黄染,胆红素浓度越高,皮肤、巩膜的黄染越明显,重度黄疸时甚至可能出现皮肤黑绿色。此外,根据引起黄疸的原因不同,患者还可能会有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皮肤瘙痒等,也可以伴有乏力、胃口差、腰背酸疼等表现。黄疸意味着病情加重乙肝活动期时,肝细胞不同程度受损,若肝细胞损伤轻微,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没有严重影响时,血液胆红素水平一般维持在正常水平。当肝细胞受损严重时,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发生障碍,故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因此,乙肝患者的黄疸多表现为血液非结合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均升高,我们称之为“肝细胞性黄疸”。随着肝脏损伤的加重,血液胆红素水平也继续升高。因此,对于乙肝患者而言,黄疸很可能意味着病情加重,黄疸加深与肝细胞坏死程度相平行,而在肝脏损伤减轻后,黄疸程度也常随之减轻。肝病引发黄疸是一种常见的问题,虽然黄疸不会给身体带来伤害,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会越来越严重,这也代表着对疾病的控制效果越来越差,因此,针对肝病患者出现的黄疸症状,尤其是原来无黄疸而出现了黄疸或黄疸加重时,说明病情加重,需要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emvc.com/zcmbyf/18159.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emvc.com/zcmbyf/18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