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个留着长发、身材窈窕的“女人”在部队的退伍部与工作人员反复强调:“我是女性,你们不能给我登成男人!”

工作人员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刚进部队的时候登记的是男性,怎么退伍的时候就变成女兵了?

双方僵持很久,导致最后退伍手续和安置工作手续都没办成。这个“女人”也无法上户口,没有工作也没有粮票,成了不折不扣的“黑户”。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个男孩儿会一副女人的打扮还口口声声强调自己是女人呢?

原来,这名工作人员口中的“男子”名叫张克莎,原名张克沙,年出生于辽宁大连,父亲是开国少将张书祥,上头还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作为家里年纪最小的儿子,从小张克莎就十分受宠。无论是父母还是哥哥姐姐,都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一样疼着。

但是,张克莎从小就表现得和其他男孩子很不一样,他长相清秀,皮肤白皙嫩滑,看上去俨然是一个漂漂亮亮的小姑娘。除了长相,张克莎的兴趣爱好也十分女性化。

比如别的小男孩七八岁正是“狗都嫌”的年纪,就像张克莎的哥哥们一样天天爬树掏鸟,调皮捣蛋。而张克莎却十分文静,不爱和他们一起追逐打闹。

一开始,大家还夸奖张克莎的乖巧懂事,有时候还会戏谑地打趣他,问他为什么不和那些小男生一起玩,专爱钻在女生堆里。

年幼的张克莎自己也说不上来是因为什么,只是觉得姐姐的布偶娃娃比哥哥的玩具更加吸引人,比起男生打打杀杀的游戏,他更喜欢和女孩子在一起玩过家家。

在当时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不富裕,生活上都是能省则省。像张克莎这种很多兄弟姐妹的家庭,常常都是穿哥哥姐姐穿不了的旧衣服。

由于哥哥们调皮捣蛋,身上的衣服到张克莎这往往已经破破烂烂,没法穿。张克莎只能穿上姐姐保存比较好的衣服,这样一来,就更像女孩儿。

在被邻居问起他的性别时,张克莎家的保姆就开玩笑说他本来就是个小姑娘。这让尚且年幼的张克莎也产生了自己本来就是个女性的错觉,今后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上学的年纪,张克莎依旧认为自己是女生,并且这个信念比之前更加坚定。

张克莎和身边的女同学都处得跟小姐妹一样,而面对青春帅气的男生,自己居然会有脸红和心跳加速的反应。

但是,学校毕竟不是家里,少男少女们对和自己不同的人总是怀有天然的恶意。张克莎明明是男孩,却表现得像个姑娘,久而久之,就成了大家校园暴力的对象。

女生不愿意再和他一起玩,男生更过分,在言语上辱骂他不说,甚至还在厕所扒下张克莎的裤子,说要给他验验身,看看到底是男是女。

张克莎无法忍受这种无缘无故的排挤和针对,于是向当时的班主任反映了这些情况,想让老师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只是,这个老师并没有什么师德,面对学生的求助非但没有安慰,还对张克莎恶语相向:“为什么班上就你不正常?别人怎么不去排挤别人?一个男生天天跟小姑娘一样,你还医院院看看精神科吧。”

这些话给张克莎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让他对学校产生了厌恶的情绪,经常在学校晕倒、呕吐,无可奈何之下,只好让父母为他安排了退学。

退学之后,十六岁的张克莎便跟着父亲张书祥一起到疗养院去住,心里的创伤也在家人日复一日的关心下逐渐愈合。

在疗养院,张克莎遇到了一个叫萧强的男生。二人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要好的朋友。

面对萧强,张克莎毫无隐瞒。他鼓足勇气向萧强坦白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本以为萧强也会和其他人一样就此远离他,没想到萧强听了以后,立刻表示自己能够理解。

萧强还说:“你知道吗?你这种情况其实国外很常见,而且很多人都通过手术改变了自己的性别!”

张克莎又惊又喜,没想到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这种手术,没想到自己真的还有机会变成女性!

看着张克莎惊喜的表情,萧强向他温柔又坚定地承诺:“等我学完医回来,我一定给你做一场最完美的手术!”

对于这份承诺,张克莎看得很重,他相信自己一定会等到那一天。等到自己真正成为女人,他就可以光明正大和萧强在一起。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萧强并没有学医,而是在父母的安排下进了部队,并且不幸在越南战争中为国捐躯、战死沙场。

在萧强进部队的前夕,萧强找到张克莎,给了他一支口红。他还说等他回来,他们就正式在一起。可惜这一天,两个人再也等不到。

张克莎得知萧强战死的消息后,颓废了一段日子。但很快,他振作了起来,并决心要去做萧强口中那个可以让他真正变成女人的手术。

可是,手术费又是一大难题,自己年纪尚小,上哪去凑齐这一大笔钱呢?

思索几日后,张克莎决定去参军。他觉得只要自己进了部队,部队自然会帮自己完成手术。

在部队服役的时候,张克莎总会让护士给自己注射雌性激素,可是护士却在首长的示意下将注射的激素换成了雄性激素。

因此,张克莎非但没有趋向女性化,还长出了坚硬的胡须和喉结。

除此以外,张克莎由于自身的原因,生活在男人扎堆的部队非常不适,便提前退了伍。

退伍时,张克莎坚持声称自己是女人,退伍部的工作人员无可奈何,只好放弃为他办理退伍和工作手续。

成为“黑户”的张克莎没有了经济来源,只好南下打工为自己筹齐做手术的费用。

张克莎来到了广州东莞,在一家玩具工厂做女工。

在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张克莎第一次以“女性”的身份与周围的同事、领导相处。他常常烫着一头大波浪,穿着紧身短裙和高跟鞋在厂内出入。

凭借自己俏丽的容貌,还有时髦性感的打扮,张克莎很快收获了一大批追求者。

玩具厂的老板肖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表示他的妻子过世很久,自己对张克莎一见钟情,希望她能够答应自己的追求。

彼时的张克莎并没有恋爱的打算,一是害怕自己的性别暴露,而是对肖先生的年龄有所顾虑,毕竟肖先生比他大了整整32岁。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肖先生的热烈追求。

那年冬天,张克莎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了医学专家阮医生的一篇论文,论文内容是关于“性别认知障碍”的。

张克莎这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症状是一种心理疾病,是由于幼年时期不适当的引导导致自己对自己的性别认知有所偏差,故而产生了对原来性别的排斥,甚至有改变性别的愿望。

张克莎认为自己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于是,他鼓足勇气给阮医生写了信,信里交代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现下的需求和困扰,希望阮医生能够给他提供一些帮助。

阮医生很快就给张克莎回了信,并在信里表示自己理解张克莎现在的处境,表示自己可以给张克莎联系专业医生为他做变性手术。

终于,在年1月10日,张克莎终于在医生的帮助下完成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变性手术。

年,国内第一例变性手术成功了,张克莎也成了中国第一位真正的“变性人”。

十几天之后,张克莎已经完全恢复了。医院,第一次以女性身份接触这个世界,她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舒心。

张克莎也去公安局上了户口,将自己的名字由“张克沙”改为“张克莎”,性别也改成了“女”。

虽然张克莎因为之前的人生经历,对自己变性这件事情严防死守,可还是被有心人泄露了出去。

很快,张克莎处于人生中第二段至暗的阶段。

真正成为女性之后,张克莎被安排到一家百货公司当售货员,自从上班以后,她所在的柜台每天都人满为患。

只是,那些人并不是来买东西的,而是来“观赏”张克莎的。他们想看看,一个不男不女的“怪物”究竟长什么样子。

在这些人眼里,张克莎就是个畸形的“心理变态”,不然好端端的一个男人,怎么非要把自己变成女人?

同事们对她也唯恐避之不及。

就在张克莎不知所措、心灰意冷之际,一个叫陈平的男人出现了。他并不介意张克莎的变性人身份,也不认为张克莎的心理有什么问题。相反的,他觉得眼前这个姑娘有勇气追求自己的人生,非常难得。

于是,他便对张克莎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陈平的出现好似一束光照进了张克莎灰暗的世界,张克莎此时迫切需要一个人来关爱她、肯定她。就这样,两人很快坠入爱河,谈起了甜蜜的恋爱。

可惜好景不长,当陈平家中得知张克莎的变性经历后,坚决不同意他们在一起。

陈平认为自己的恋爱和婚姻应当自己做主,表示自己坚决不可能与张克莎分手。可是,家里人的态度也很强硬,还不断找张克莎施加压力。

最后,张克莎知道,就算两个人不顾反对在一起了,日后肯定还会有更多的问题,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结束这段不被人支持的恋爱。

失恋的张克莎为了疗伤,回到了自己在东莞工作过的那家玩具工厂。也就是在这里,张克莎与肖先生再次相遇。

肖先生依旧没有变心,他还在等张克莎接受自己的追求。

张克莎此时已经没有了性别上的担忧,再加上,肖先生的真诚深深打动了她这颗千疮百孔的心,这一次,她终于答应了肖先生的追求。

年,二人登记结婚,这一年张克莎21岁。应张克莎的要求,肖先生带她去了香港定居,二人过上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甜蜜日子。

就在张克莎感到无比幸福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

这个人是张克莎的老乡,他威胁张克莎如果不给自己钱财,就把她曾经变过性的事情说出去,说给她丈夫听。

张克莎感觉五雷轰顶,没想到自己都已经背井离乡来香港定居了,还会有人知道自己的往事。

为了维持现在的幸福生活,她只好把身边所有积蓄都给了那个老乡,可人心不足蛇吞象,老乡的胃口越来越大,张克莎没有办法只好再次逃往台湾。

到了台湾以后,张克莎为了生计去舞厅当了歌女,凭借自己姣好的面容,她很快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也有了不菲的收入。

此时,肖先生只身一人在香港,身体每况愈下,生意也逐渐败落。张克莎便将自己的大半收入都寄回香港给丈夫,自己只留足够温饱的一部分。

直到年,肖先生病入膏肓。张克莎连夜飞回香港,还是没能见到丈夫最后一面。

张克莎本想在丈夫离世之前坦白一切,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张克莎偶然发现了一张报纸,这张报纸上赫然登着她变性人的新闻。

原来,丈夫什么都知道,想到这几年自己因为害怕事情暴露与肖先生长期分居两地,张克莎后悔不已,几近崩溃。

年,张克莎收拾东西回到长沙。母亲也在年过世,自己不能留下父亲一个人。

虽然张克莎这一生有了很多不好的遭遇,好在她有爱她的父母和家人,有真心爱护她的爱人。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勇敢,张克莎作为我国国内第一个做变性手术的“变性人”,不得不说,她的勇气超乎我们的想象。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像张克莎这样,有勇气、有毅力为自己的命运作出争取的人,不该被人戴上有色眼镜去评判。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步,像张克莎这样的人这一特殊群体也在逐步被社会所接纳,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正在变得更加包容,更加开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emvc.com/zcmbyf/16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