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疮是指发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溃疡:又称裤口毒、裙边疮。相当于西医的小腿慢性溃疡。本病多继发于恶脉(下肢静脉曲张)和丹毒等病。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前内外侧,溃疡发生前患部长期皮肤瘀斑、粗糙,溃烂后疮口经久不愈或虽已经收口,每易因局部损伤而复发。此病俗称老烂腿。

[病因病机]

多因久立或负重远行,过度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以致下肢气血运行不畅,或形成恶脉气血瘀滞于肌肤,肌肤失养,复因损伤(蚊虫叮咬,湿疮,碰伤等),湿热之邪乘虚而人,发为疮疡,肌肤溃烂,经久不愈。

芒硝又名朴硝,为灰白色颗粒状矿物类中药,生性脆而易碎,其主要成分为硫酸钠、硫酸钙、硫酸镁等。中药学中阐述芒硝性味苦咸,大寒,具软坚泻下,清热泻火之功效,外用可软坚散结,消肿止痛。

  方法:用纱布缝制一个大小适宜的布口袋,将~克芒硝研磨成粉末装入其中并封口。将装入芒硝的布袋子贴敷于红肿、疼痛的下肢,然后将下肢抬高。持续使用,每日更换1次,5~7天后,下肢的红肿、疼痛明显减轻,为手术治疗创造了良好条件。

药方:伸筋草20克,透骨草、刘寄奴、穿山甲各15克,艾叶、桑枝各30克,红花、苏木各9克,共研粗末,装入纱布袋内,蒸热后敷于患处,或水煎外洗。用于下肢静脉曲张。

治疗下肢静脉炎方用:当归、丹参、制乳香、制没药、茯苓、牛膝、杜仲、鸡血藤、川芎、桃仁、红花、黄芪、地龙、五灵脂、秦艽、羌活、延胡索、白芷各50克,桂枝、附子、肉桂各30克,甘草20克,蜈蚣10条,全蝎20克。轧成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3次,每次1丸。血遇寒则凝,遇热则通。下肢静脉炎、静脉曲张等病多因寒滞血脉、瘀阻不通所致。治疗当以活血化瘀、温通经络之法治之,用活络效灵丹加味。加鸡血藤、川芎、桃仁、红花补血活血;加黄芪、茯苓补气,利水消肿;加桂枝、附子、肉桂温阳逐寒;加牛膝、杜仲、秦艽、羌活祛湿除痹;加五灵脂、延胡索、白芷、蜈蚣、全蝎通络止痛。长期服用,必收良效。在临床中治疗多例,多在3个月时出现明显疗效,浮肿消退,下肢力量增强,6个月多能复元。

静脉曲张下肢溃疡方:

敛湿,解毒,活血,祛腐,生肌。主治下肢溃疡。适用患者对症处方组成生石膏克,煅龙骨20克,血竭、冰片,朱砂、硼砂各10克,甘草20克。用法用量先将生石膏加水毫升,煎取毫升,去渣,以甘草水浸泡生石膏,至水分挥发、石膏干燥为止。将其余诸药研细末,称准,混合均匀即成,装瓶备用。用法:先将疮面以甘草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将配制药散撒布均匀,盖无菌纱布,外以绷带加压包扎,渗液多时1天换药1次,渗液少时2~3天换药1次。加减溃疡面渗液多时,生石膏改为煅石膏,并适当加大煅龙骨之用量;腐肉脱净,肉芽生长缓慢者或久不敛口者,加人炙内金适量。

[诊断]

好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踝骨上9cm)之内外侧,患者多有下肢恶脉(静脉曲张)、慢性丹毒等病史,或久站久立工作史。多发于中老年人。依据发病过程,其临床表现可分三期。

溃疡前期:小腿下段轻度肿胀,内臁或外臁处皮肤青紫瘀斑或红褐色,渐至皮肤粗糙,脱屑,色素沉着,苔藓样变,轻微瘙痒。

溃疡期:皮肤破溃、糜烂、渗液,若合并感染则渗流脓液,溃疡周围皮肤红肿坏死,当溃疡到一定程度,溃疡边界渐稳定,溃疡大小固定,周围皮肤红仲消退。有色素沉着,日久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创面肉色灰白,渗流恶臭脓水,疮面容易出血,病程较长,溃疡深度可达胫骨骨膜。

溃疡愈合期:若溃疡周围皮肤黑褐、粗糙苔藓样变逐步改善,疮面干净,出现鲜红色,则溃疡可逐渐愈合,形成疤痕。但周围皮肤仍干燥,粗糙,脱屑,色素沉着,青筋显露,如遇损伤仍会复发。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气滞血瘀局部瘙痒不适,皮肤褐色红斑,粗糙,继而紫暗肿胀,或青筋显露,状如蚯蚓,或有皮肤破损,有少许渗液;舌边有瘀点,苔薄黄或白,脉弦涩。

辨证分析:久站远行,气血瘀滞,或气血不足,气虚无力行血,气血瘀滞,肌肤失养,则皮肤褐色,粗糙;气血瘀滞日久,则青筋显露,状如蚯蚓,紫暗肿胀;肌肤失养,则皮肤易于破损,瘙痒不适;舌边有瘀点、脉弦涩乃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二)湿热下注疮面色暗或上附脓苔,脓水浸淫,秽臭难闻,四周漫肿灼热,或伴湿疮痒痛相兼;甚者恶寒发热;舌边有瘀斑,苔黄腻,脉细数。

辨证分析:本有局部气血瘀滞,复因破损,湿热毒邪入侵,日久热胜肉腐,则疮面脓水浸淫,秽臭难闻;湿热为患则漫肿灼热,或发湿疮,痒痛相兼;严重者正邪交争,则恶寒发热;舌边有瘀斑为气血瘀滞所致;苔黄腻、脉细数为湿热为患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方药:三妙散合萆藓渗湿汤加减。

(三)脾虚湿盛病程日久,疮面色暗,有少许渗液,患肢浮肿;食纳欠佳,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腻,脉沉无力。

辨证分析:病程日久,湿邪久恋,损伤脾胃,脾气亏虚,运化无力,湿邪内生,则疮面色暗,少许渗液;脾虚湿困,则患肢浮肿;脾虚运化无力,则食纳欠佳,腹胀便溏;脾虚则气血化生乏源,故面色少华;舌淡苔腻、脉沉无力为脾虚湿困之象。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三妙散加减。

二、外治法

(一)敷药疗法疮面脓液腐肉较多时,宜用红油膏,或九一丹油膏外敷;若疮面脓水已尽,新肉难生时,宜用生肌白玉膏或象皮生肌散油纱条外敷,若疮周有湿疮者,疮周可外敷青黛膏。每日换药一次。

(二)浸洗疗法局部红肿,渗液较多时,宜先用马齿苋60s,黄柏30g,败酱草30g,公英30g,煎水外洗湿敷,再用其他疗法。

(三)缚扎疗法用药同上,每次换药后再用宽弹力绷带缠缚整个小腿。

(四)胶布粘贴法将胶布剪成宽为2cm、长为超过溃疡直径两边各3cm之的胶布若干条。先用等渗盐水清洗患部,胶布粘贴从溃疡上3cm开始,第二条胶布宽度的一半贴在第一条胶布上,另一半贴在疮面上,如叠瓦状将疮面封住,直至超过疮面下缘2cm为止。注意,包扎时须将疮面边缘稍用力向中间固定,疮面渗出少时每3—5天更换贴一次,疮面渗出较多时1一2天更换一次。对伴有湿疮和对胶布过敏者不宜使用本法。使用本法时,须至疮面完全愈合后方能停止,否则疮面又会扩大。

[其他疗法]

下肢静脉曲张者,可行下肢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离术。

[预防与调摄]

1.患下肢恶脉(静脉曲张)者,宜尽早治疗,注意保护患肢,避免破损,如抓伤碰破、蚊虫叮咬等,宜穿弹力袜。

2.宜抬高患肢,减少走动以利静脉回流,减少水肿,促使溃疡早日愈合。

3.局部慎用腐蚀性强的药物,以免损伤筋骨。

[结语]

臆疮是指发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溃疡。相当于西医的小腿慢性溃疡。其临床特点:多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的前内外侧,溃疡发生前患部皮肤瘀斑、粗糙,溃疡形成后经久不愈,易于复发。本病的发生多因下肢恶脉不愈,复因局部皮肤破损染毒所致。气滞血瘀证,治宜理气活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湿热下注证,治宜清利湿热、和营消肿,方用三妙散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脾虚湿盛证,治宜健脾利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三妙散加减。正确的外治疗法是本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如浸洗法、敷药法、缚扎法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emvc.com/zcmbwh/15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