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我为《国民教育通识读本文学卷:文学的意义》中第5篇《趣解西游记》写的“编后絮语”。

01.胡适与鲁迅均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重要奠基者,他们对《西游记》的解读侧重于“人性”意义和“游戏”目的。胡适说,“《西游记》所以能成世界的一部绝大神话小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化’过了。”他还说,“诙谐里面含有着尖刻的玩世主义。”鲁迅也这样看,他也认为《西游记》“玩世不恭之意寓焉”,“然作者虽儒生,然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二位大家,所见略同。在此背景下,来读读弥勒内院看门人写的这篇“趣解”之作。看有趣没有?

02.尽管,《西游记》“把那神话‘人化’过了”,但大家还是乐意将它首先视作一部神话小说。神话不只是一种悠悠古情或古人的迷信,也并非单纯由后人所发挥的一种想象,而是一种包融历史意义的记录和人类心路历程的印刻。按常理看去,世上几乎所有的神话都是荒诞不经的,但是,至少它们在心理学上是真实的,因为其蕴含和表现了心理的真实性。《西游记》成书后广受欢迎,从知识阶层到底层民众无不喜闻乐见,读者众多。其巨大的衍射影响力量,直抵戏剧、电影,甚至跻身蒙童教育素材。其中因果,大有深究处。

03.都说玄奘取经是西游记故事之原型,可显而易见的是,玄奘正是被《西游记》给“玩坏了”的一个角色。历史上真正的玄奘,堪称中华民族的一位世界级文化英雄。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唐代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万余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粒、佛像7尊、经论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可就这样一位笃诚果敢的高僧,到了《西游记》里,全然被玩成了一个废人,只有战战兢兢地匍匐于一资深猴子的庇护之下。怪哉!

04.孙悟空又如何?看动画片《大闹天宫》的时候,孙悟空的形象跟教科书里的说法颇为一致,俨然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如何如何。王朔有句话叫看上去很美,王朔没有说的一句或许是——看下去呢?看下去,孙悟空也被玩废了。当年大闹天宫横扫天将如卷席的孙大圣,居然,连一只老鼠精蝎子精都拿不下!东跑西颠,求爷爷告奶奶,成了横跨三界因人成事的公关嬉皮了?孙悟空最后被如来佛封为斗战胜佛,貌似成功人士,可是,说好的农民起义呢?受了招安,为天庭清理门户够有力度。总评曰:终归成奴!

05.西天取经,本来是孤胆英雄玄奘一人所为,《西游记》搞成个团队行动了。好吧!问题是,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却跟佛教风马牛不相及。号称取经团队,四分之三的成员并不笃信佛教。就那唐僧,也透不出几分信仰的成色来。说他们全然一口是心非鱼目混珠之乌合之众团队,并没亏了谁。无论悟空悟能悟净,加入团队的动机,没有一个是因为宗教信仰。《西游记》为广大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怎么样的“集体无意识”之惊天秘密呢?关于取经动机,悟空悟能悟净各有各的小九九,殊途同归这个词,也被玩坏了。

06.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这样定义原型概念:原型是一种预先存在的形式,是集体无意识中人类部分地域、文化的共同象征。青年英雄、智慧老人、变形者、黑暗对手,在我们的梦境和神话故事中,总有一些似曾相识的人物反复出现。这些在历史上不断重复的人物形象、母题和意象是“人类自远古以来积淀和遗传下来的全部心理经验,即由遗传力量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心理禀赋”。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已经问世余年了,是否已经镌刻到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的深层而成为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原型”了呢?

扈永进选编并每篇撰写编后絮语的《国民教育通识读本》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原创随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emvc.com/zcmbjc/149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