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高发期,
中心幼儿园给家长的温馨提示!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特点的出疹性疾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本病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尤以4-5岁以下儿童为多。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6月份为高发期。
一、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潜伏期为2-5天,初起症状可有低热和口痛,口腔粘膜可见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致患者不愿进食、哭闹。口腔黏膜出现后1-2天,手足即出现特殊皮疹,先为斑丘疹,后转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为3-7mm直径大小,质地较硬,中央水疱含清纯浆液,皮稍厚,不易破损,四周有红晕。皮疹多见于手掌、脚掌、膝盖、臀部或外生殖器上。一般皮疹2-3天内自行吸收,不脱屑、无瘢痕或色素沉着。病程大多短而轻,愈后良好,但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出现嗜睡、谵妄、惊跳、肢体抖动、呼吸困难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二、手足口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1
神经系统损害:
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
2
肺水肿、肺出血
3
心肌炎
4
休克
三、手足口病是怎样传染的?
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和不明显症状的隐性感染者都是重要的传染源,特别是轻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的传染源。此病传染性强,可经呼吸道及接触传染,可在幼托机构内造成局部暴发流行。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要早发现、早治疗。
四、小儿手足口病如何预防?
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很多种,在感染了手足口病后机体只会对此种病毒有免疫力,对其它种病毒则没有免疫力,而且这种免疫力不是永久性的,所以如果不注意预防,长期来说还是有得病的可能的。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良药。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2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3
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
4
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避免接触其他健康儿童,及时对患儿的衣物和玩具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居家隔离治疗患者应在家休息,不去幼托机构或学校,以减少交叉感染。
五、关于居家隔离
病情稳定,暂不需要住院治疗,但仍然具有传染性,应在家隔离,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
居家隔离至少两周,并需要注意:
(1)多休息,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健康儿童密切接触。
(2)分泌物的处理: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
(3)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
(4)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
(5)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
(6)要勤开窗通风,勤晒衣被。
(7)病情观察: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病情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医院就诊。①持续高热不退;②出现四肢末端发凉,发紫,皮肤花纹等;③呼吸、心率增快,节律不齐;④精神差、面色苍白、反应淡漠、烦躁不安、呕吐、肢体抖动、抽搐等。
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1)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
(2)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
(3)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手足口病患儿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给予清淡富营养饮食,勿食过热、冰冷、过咸、辛辣、坚硬、热气食物。可给患儿进食牛奶、稀饭、面条、馒头、瘦肉汤等温性食物,多饮开水。
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emvc.com/zcmbhl/13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