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瞭望:遗传风险评估是NCCN指南自年新增的内容,也是整个NCCN指南体系中最重要的更新之一。这也是NCCN指南从肿瘤治疗到肿瘤预防的一大转变。美国芝加哥大学胃肠肿瘤风险与预防中心的SoniaS.Kupfer教授在ASCOGI年会上详细汇报了高危遗传患者最佳消化道肿瘤筛查和监测策略。下面,给大家分享主要的内容。
常见消化道肿瘤高危遗传病有哪些?
遗传性弥漫性胃癌(HDGC)尽管大部分胃癌都是散发的,但据估计仍有5%~10%的患者有家族因素且3%~5%与遗传性癌症倾向综合征相关。遗传性弥漫性胃癌(HDGC)是最常见的遗传学胃癌,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其特点是弥散性胃癌为主,且在年轻时发病。有30%-50%的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家庭有抑癌基因CDH1的种系突变。
确诊胃癌时的平均年龄为37岁,而男性与女性在80岁之前患胃癌的风险分别为67%和83%,CDH1突变还与易患女性小叶乳腺癌相关。
对于HDGC尚没有安全且有效的内镜监测方法,相反,目前的证据表明内镜可能不能准确检测出弥漫性胃癌的早期病变。
对于18-40岁的有HDGC家族史且存在种系CDH1突变的无症状患者推荐行预防性胃切除;对于18岁之前的患者不推荐行预防性胃切除,但是如果其家庭成员有人25岁之前患胃癌,也可考虑对其行预防手术。在胃切除术前需常规进行内镜下多点随机活检。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是一组以结直肠多发腺瘤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综合征,其全球发病率为出生婴儿的1/~1/,属于遗传性大肠癌的一种,约占大肠癌的1%,该病患者息肉多在青少年时才出现,仅少数在幼儿时期就开始生长,婴儿时期无息肉生长,故不属于先天性疾病。
该病不存在地区和种族差异性,平均腺瘤发生年龄约为16岁,发生大肠癌年龄约为40岁。
年发现FAP的发生与5号染色体的畸形密切相关,年Bodmer用RFLP确定了与FAP相关的基因位于染色体5号位上,年分离出APC基因,并确切地位于5q21,它是一种抑癌基因,与FAP的遗传密切相关。
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胃息肉病人需要进行FAP的筛查,这类是否进行胃癌筛查与否取决于息肉的大小、数量以及病理情况。但是,由于FAP病人会增加发生十二指肠癌风险,所以,行十二指肠镜检查的同时可行胃检查。
Lynch综合征Lynch综合征(又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特点是发病年龄较早,多见于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以及胃癌等癌症。该综合征由四个错配修复(MMR)基因中(MLH1、MSH2、MSH6及PMS2)任何基因的突变所引起。最近发现,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基因确实与Lynch综合征有关。胃癌是Lynch综合征中第二常见的肠外肿瘤(仅次于子宫内膜癌),有1%~13%的Lynch综合征患者患有胃癌,且发病年龄较早,并以肠型为主。
幼年型息肉症(JPS)幼年型息肉症(JP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特点是青少年胃肠道多发息肉并增加患消化道癌症的风险。该综合征由SMAD4或者BMPR1A基因的种系突变所引起。JPS终身患消化道癌症的风险从9%~50%不等,因基因变异的类型不同而变化。最近发现,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基因确实与Lynch综合征有关。
Peutz-Jephers综合征(PJS)存在胃息肉的JPS患者终身患胃癌的风险为21%。Peutz-Jephers综合征(PJS)是一种由抑癌基因STK11/LKB1种系突变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约有30%~80%的患者存在STK11/LKB1突变。该综合征以胃肠道息肉和皮肤粘膜色素沉着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具有高度胃肠癌易感性。PJS患者的终身患胃癌的风险为29%。
年的指南,还在监测推荐的综合征中新增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胃息肉病人需要进行FAP的筛查。但是,由于FAP病人会增加发生十二指肠癌风险,所以,行十二指肠镜检查的同时可行胃检查。
高危遗传病患者应该如何进行癌症筛查和监测?
Kuper在ASCOGI的大会报告中对这类高危遗传风险患者的癌症筛查策略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表:
胃癌小肠癌其中,FAP/MAP的评分和分期系统如下:
胰腺癌(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中科白癜风医院康复经历分享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emvc.com/zcmbwh/10124.html